当中产家庭开始跨国养娃:有人搬家20次有人变水管工去泰国陪读…

发表时间: 2024-03-26 作者: 知识问答

  与此同时,跨国养娃的模式也不仅限于一方辞职陪读、另一方留在国内赚钱,还有小两口都和孩子一起出国读书拿学签的,或者全家利用灵活的签证组合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对于跨国养娃的家庭来说,孩子究竟能获得怎样的教育体验?当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发生明显的变化,父母又该如何自处?

  出生于70年代的史先生,曾是北京的一名企业家,如今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小城市定居,身份也转变为一名蓝领水管工。

  他想让孩子接受欧美的教育体系, 又不想去华人家长扎堆“内卷”的地方,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生活成本相比美国较低的小城市。

  由于孩子叛逆,孩子妈妈一个人管不过来,史先生只能把公司关了,成为“海外陪读爸爸”中的一员。

  刚到伦敦村的时候,他发现大学学的英语早忘了,只能硬着头皮逼自己去上语言学校,在家也和孩子一起英语。

  与此同时,他也在学习水管和电工知识,成为了一名技术娴熟的蓝领水管工。他的计划是拿几年学签,再拿工签,最后拿永居。

  身处异国他乡, 国内的社会关系、阶层、经历都要清零,史 先生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体力劳作的辛苦、社交圈的狭窄、建筑类技工求职困难……

  不过,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史先生看来,跨国育儿追求的更多的是孩子在国外读书能获得全面教育和生活体验。

  如今,他的孩子已经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录取,搬出去独立生活了。史先生也决定重新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十几年以来,李先生和家人一直实践“居游”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汕头、北京、广州、中国香港、英国等多个城市,拖家带口搬了20次家。

  对于李先生而言,跨国育儿不单单是为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 。

  他还认为,教育的安排应该考虑每个共同生活的亲属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孩子的需求,父母之于孩子不应该是从属关系。

  他们习惯于给孩子设定进入名校的终极目标,由这一终点倒推出阶段性小目标,初中、高中必须考上什么学校,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李先生更希望培养小孩子从容不迫的心态,接受多元文化,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他选择“漂流式学习”的原因之一。

  如今,他的儿子即将高中毕业,已经被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录取。小女儿读英国小学三年级,而他本人在UEA读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

  在泰国曼谷的宋女士则体现了另一种生活态度。 作为全职陪读妈妈,她和孩子一起 享受着泰国宜人的自然环境和轻松的生活节奏 。

  在她看来,送孩子去泰国读国际学校,虽然经济上难免有压力,但孩子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有更多机会尝试喜欢的东西,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种成长体验是没法替代的。

  由于孩子放学比较早, 他上过足球、篮球、钢琴、滑板等各种兴趣班,想学就去学,不想学就换一个。 她还经常 带孩子 逛农场, 让他在自然环境中玩耍,释放天性。

  泰国不是移民国家,申请的签证不能在这里工作,也没法转换成永居。但宋女士一开始就没想过定居,大概率还是会等孩子大一点就回国。

  另外,她觉得在这里建立社交圈很难。日常生活基本围绕着孩子,平时结识的也是其他陪读妈妈,因此没法获得真正深度的人际关系和交流。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大家可以看到 中产跨国养娃不仅是为了孩子求学 ,更是一种对未来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探索。

  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不仅孩子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家长也能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意义,实现共同成长。

  辞掉高薪工作跑去异国他乡,面临语言障碍、求职困境、交际圈缩小、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不少家庭都是个挑战。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劝你谨慎;如果你慢慢的开始,劝你坚持。值不值,这不是一场投资,全在一段经历,一段感受。生命给你一些历练的时候也总有一些收获,这些收获和喜悦,有时候难以言表,它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让你慢慢品尝那段岁月独特的味道。”

  总而言之,没有谁可以说哪种选择一定是正确的,对于孩子升学也是如此。 最终如何决断,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家庭的长远规划和对孩子的定位。